滕寻吟自媒体

赔偿金的平均工资怎么算(劳动法规定:经济补偿金的工资基数计算标准)

众所周知,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产生劳动纠纷导致劳动合同终止时,只要不是劳动者做了违法犯罪的事情,一般来说责任都在用人单位。《劳动法》基于保护劳动关系中弱势群体——劳动者的角度,规定:因非劳动者本人的原因导致的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需要按照法定标准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按照劳动法的规定,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标准为: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工作每满一年,则需支付一个月的劳动者本人月工资;若工作超过半个月不满一年的部分,按一年计算,支付一个月工资;若工作时间不到半年的,按半年计算,支付半个月工资。

从规定中,我们很明显的看到,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基数是该劳动者本人的月工资。在《劳动法》中,我们认为本人月平均工资的计算方法是该事件发生前一年(12个月)该劳动者每个月的工资平均数。但是,该条例在实际执行中,还是有很多用人单位偷换概念,做出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一些行为。

在很多地方,用人单位也承认因单位的原因导致解约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也知道经济补偿金支付的标准;但是,在计算劳动者的月平均工资时,就会只计算劳动者的基本工资。王先生与原单位因经常无故欠薪而解约,作为一名工作了3年的老员工,王先生应该得到3个月的月平均工资作为补偿。但是,补偿金到手后,王先生发现只有6000元左右;而王先生是计件工作,每个月到手的工资都不止6000元。单位表示,补偿金的工资基数就是合同上的基本工资!

这样的做法真的合理吗?根据我国《劳动法》的明确规定,劳动者的月平均工资在计算时应该包含一下几个部分:1、基本工资;2、加班工资;3、计时工资;4、计件工资;5、津贴及补贴;6、奖金及提成。也就是说,除了劳保用品、困难救助金、生育补贴等特殊费外,劳动者每个月拿到手的钱,都应该算在月工资里,来计算平均值。

因此说,单位在支付经济补偿金时,仅仅按基本工资来作为工资基数进行补偿,对劳动者而言是严重的侵权行为。特别是拿提成、计件的劳动者要特别注意,基本工资核月平均工资的差距实在太大了,你少拿的钱可不止一点点!

来源:律师帮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以及网络收集编辑和原创所得,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详见本站的版权声明与免责声明。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maliang853@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engxunoyinzu.cn/tgzl/11821.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