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来源:象棋中残局研究
"尚书"是古代官职的称谓,源自秦朝。据唐代,徐坚《初学记.诸曹尚书》介绍:这一称呼来自秦代"诸曹尚书"。"曹"是分部门办事的意思。秦代没有"六部",中央行政机构为"九卿"分别执掌。魏晋以后、实行行政部门改革,由尚书分曹治事,按照分工合并为"六曹","曹"渐变成后来的部。"部"的长官称"尚书"。自隋唐时期开始,中央行政机构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自此,"六部"的名称确定下来,一直到清朝没有大的变化。
"六部"的名称和分工如下:
1、吏部:主管全国文职官吏的挑选、考查任免,调动,封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人事部。
2.户部:主管全国户籍、田亩、货币、赋税、官员俸禄等。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农业、财政、税务、民政部门的职能。
3.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邦来宾。类似于现在的教育部、外交部礼宾司。
4.兵部:主管全国武职官员的选用和任免,以及兵籍、练兵、军械、驿站、军令等军政大计。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5.刑部:主管全国的司法、行政、刑狱等。具有现在的司法部、公安部、检察院、法院的职能。
6.工部:主管全国的屯田、水利、工程、营造、交通等。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建设部、交通部等职能部门。
尚书是官名。"尚"即执掌之义。"尚书"就是各部的正职长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职称"侍郎"。在六部之下设若干司,分掌本部某一方面的工作。"司"的长官称"郎中",副长官称"员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