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的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唐帝国里,最美丽的女人被赐死的情景。而深深爱着他的君王却无能为力,只有掩面哭泣。而这一段凄美悲凉的爱情故事,在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里,仅仅是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开元盛世使唐朝的繁荣达到顶峰,看似繁荣的背后,一股暗流正在朝廷和边疆涌动。
安史之乱爆发前唐朝内部情形
这里要提起唐朝有名的两位奸相,就是李林甫和杨国忠,在唐玄宗立三子李玙为太子后,支持寿王李瑁的李林甫兴起大狱,清除太子亲信韦坚、皇甫惟明等人,和太子颇有关系的王忠嗣也被李林甫诬告谋反,最终使得唐玄宗和太子产生嫌隙,其目的就是撼摇东宫。为了使自己的相位不受威胁,杜绝有才能的汉族将领“出将入相”,他还建议由胡人来担任节度使,这就有的“蕃将”安禄山登场的机会。安禄山精通九种语言,而且还擅长舞蹈,虽然大腹便便上马都需要人扶,但是跳起“胡旋舞”却迅疾如陀螺,“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璇”白居易描写的“太真”、“禄山”就是杨玉环和安禄山,他们二人越来越能得到唐玄宗的宠爱。
凭着妹妹杨玉环得宠,杨国忠的权势几乎达到和李林甫相同的地位,不久李林甫去世,杨国忠正式被任命为宰相,他的权利达到空前的程度。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边疆形势,唐朝开始实行募兵制在边境地区相继设立节度使,囤积了大量常备军,且战斗力强悍,相比较长安内地除了禁军之外,根本没有常备军,外重内轻的局面越来越严重。杨国忠感觉安禄山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开始搜集安禄山谋反的证据,二人矛盾激化。天宝十四年(755年),早有不臣之心的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清君侧”为名起兵,长达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正式爆发。
平叛战乱唐王朝做法
同年十一月,唐玄宗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出兵平叛,封常清募兵去守东城。后因玄宗听信宦官高令诚一面之词,斩杀主将高仙芝封常清,使本来大好的局势又变得复杂起来。与此同时,郭子仪、李光弼和哥舒翰在嘉山大破史思明,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由于杨国忠的鼓策煽动,唐玄宗在不清楚战争局势的情况下又一次让哥舒翰贸然出兵,后来几乎全军覆没。战争局势几乎急转直下,玄宗被迫放弃长安,逃亡四川。
在军队行进至马嵬(陕西兴平)附近时,禁军发动暴乱,杀死杨国忠,这就有了我们开头所说的那一幕,迫于形式一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殒。
唐肃宗即位平息叛乱
唐玄宗将太子李亨留在马嵬驿平叛,自己逃往成都。李亨在756年即位,是为唐肃宗,改元为至德,遥尊太宗为太上皇。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安禄山部下史思明大权在握不愿听安庆绪摆布。唐肃宗在各地勤王势力和回纥军兵的帮助下围兵相州,安庆绪无奈向史思明,唐朝军兵相互制肘,很快被史思明击溃,史思明后来诱杀安庆绪,自立大燕皇帝。相同的剧情又在史思明身上重演,史思明被长子史朝义所杀,但是跟随史思明的将领又不愿意听从史朝义,叛军力量在内部矛盾中逐渐被削弱。
天宝元年(762年),玄宗、肃宗相继去世,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他收复洛阳追击史朝义,叛军薛嵩、张忠志、田承嗣,李怀仙先后投降朝廷,史朝义也被迫自杀,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最终宣告结束。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全盛王朝走向衰败的转折点。一直到现在,中国社会再没有过像汉唐那样的全盛时期,我们所说的民族复兴就是指汉唐这样的盛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我们不懈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