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寻吟自媒体

辛弃疾简介及生平事迹500字(热血又爱国的南宋词人辛弃疾)

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经诞生过很多爱国英雄,但是,像他那样既才华横溢又文武双全的人却凤毛麟角,他不仅有傲视的才华和满腔的爱国热忱,还勇敢地奔赴战场,以自己的文韬武略实现救国的理想、奉献个人实力全力以赴拯救国家的安危。

有人评价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他,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在作词风格上,辛弃疾豪迈中又不失婉约细腻。因此,有人将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将辛弃疾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每每读辛弃疾的文章,我总会想到民族英雄岳飞和戚继光。他们都是凭一己之力聚拢民众对抗敌人千千万万,是值得万世敬仰的中华英豪。在抗击敌人的同时,他们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了保家卫国、驱除敌人的诗词。岳飞最经典的那首《满江红·写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戚继光抗倭之余,写下《马上作》、《登盘山绝顶》等名篇,“但使雕龙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字里行间充满了杀敌卫国的抱负。而,辛弃疾,他的诗词却不能让我用短短的几句话来概括。对他,我有很多的感慨和迷恋

  1. 辛弃疾的词作

我第一次接触辛弃疾的作品是在高中时期,第一次读到那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我就忍不住多次吟诵:“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我喜欢喜欢他词里营造的大片般的宏,喜欢他梦里梦外的情绪跌宕,喜欢他词里表述的报国无门的暮年英雄的苍凉。

后来,又读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才知道豪放派的此人也可以写出不一样的婉约之风,通过华彩的词汇描述自己政治失利也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随后,我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了辛弃疾的多首手词作,一页一页抄下来,贴在床头,有空的时候就看看、读读,以至很多句子都很熟悉了。“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把吴勾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后来,我还见有学者这样说:辛弃疾善诗文,但以词明世。其《稼轩词》收辛弃疾六百二十余首,无论数量之富,质量之优,皆冠两宋。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二、辛弃疾的人生经历

对他的词作了解多了,我就很想更真切地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如果你和我一样,了解过他的人生经历,相信你会被这样的一位爱国英雄感动不已。

辛弃疾,生于1140年,卒于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一直在为保家而努力。面对统治阶级的腐朽,辛弃疾也会有壮志不遂的抑郁和愤慨,这种抑郁和愤慨完全是基于他对国家深切的热爱。

辛弃疾有思想、有家国的责任感。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他对时代的期望和失望、对民族的热情、对战争的复杂情节以及他对时政的愤慨。

辛弃疾刚出生时,他的出生地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勇敢、果断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一生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意气风发期、开展救国理想期、和救国理想不得志期。

1.意气风发期

辛弃疾青少年时期至23岁南渡以前,是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从此辛弃疾投奔南宋,官为江阴签判。

2.开展救国理想期
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这一时期的他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抚国方略。但他的意见并未被当权者采纳。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他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

据考证,辛弃疾爱家爱国,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人员,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辛弃疾生平有多次金戈铁马的战场抗敌经验,所以他的词里有很多戎马生涯精彩的描述。就如他的《破阵子》描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1175年,辛弃疾除了在自身岗位上尽职尽责,还借词《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评议时局、议论世事、陈述恢复大业、批判投降苟和势力。他用全身心的感情去倾诉、哭泣、呼号、鼓动。

1179年左右,辛弃疾自湖北移去湖南,作词《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表达了自己的壮志难酬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而1181年左右,辛弃疾的政治抱负遇到挫折。他的作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就有隐晦的展露:“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3.救国理想不得志期
尽管辛弃疾有一腔爱国热忱,也为之多次努力,无奈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这期间为1182年至1202年,从43岁到63岁。这期间辛弃疾除了53岁至55岁一度出任闽中外,两次遭弹劾,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被迫归隐时期。1203年至1207年,辛弃疾64岁到68岁四年间,他仍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奉令出任。但事未成就又遭罢免。

1195-1201年期间,南宋朝廷不思恢复失地,只贪图享乐,辛弃疾无奈作词多首,就如《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一个“且”字道尽心中苦闷与忧心。

1205年,辛弃疾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首词大气磅礴、怀古咏志,作于词中描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映射了他当时渴望首付失地、建功立业却担心贸然进攻导致失利的悲怆与无奈。

辛弃疾自1205年秋起,罢居铅山后,虽屡见封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枢密院都城旨要职,但总以年老多病,力辞未就,卒年68岁。

  1. 辛弃疾的的小资生活

抛开家国苦难,辛弃疾的内心深处还是很有生活情趣的:他能发现大自然之美,也发现普通百姓生活与寻常人家人情之趣,词作里充满了清新之风。

如《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也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也如缠绵悱恻的《祝英台近》: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后来我突发奇想:辛弃疾是如此风范不俗之人,他的妻子会是怎么样的人?

网上关于辛弃疾的资料大多是关于他的词作和人格,很少提及他的妻子。据考证,辛弃疾的妻子范氏是一位出身书香门第的贤妻,她不是普通的家庭妇女,出生名门、识文断字,她不仅为辛弃疾提供生活上的帮助,还成为辛弃疾精神上的支柱,二人如胶似漆,感情深厚。

据说,辛弃疾与范氏新婚不久,便踏上了征战沙场的旅程。虽然辛弃疾渴望建功立业、渴望山河统一,可他毕竟是热血方刚的年轻人,到了军营不久,他就开始思念起了家中妻子,于是便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奇词——《满庭芳· 静夜思》: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褛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掠过半夏,凉透薄荷裳。

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

(这首词共嵌入了25味中药名,依次分别是: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磺、黄柏、桂枝、苁蓉、水银、连翘、半夏、薄荷、钩藤、常山、缩砂仁、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

而他的妻子,在收到词后,也回应了一首中药词:槟榔一去,已历半夏,岂不当归也。谁使君子,寄奴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妻叩视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来了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豆蔻不消心中恨,丁香空结雨中愁。人生三七过,看风吹西河柳,盼将军益母。

后来,数十年后,辛弃疾妻子过生日,他又为妻子范氏赋诗一首《浣溪沙·寿内子》,字里行间充满:寿酒同斟喜有余,朱颜却对白髭须。两人百岁恰乘除。婚嫁剩添儿女拜,平安频拆外家书。年年堂上寿星图。

若是到这里戛然而止,也许很多辛弃疾粉丝的心理会很圆满,偏偏让我看见了另外一些“不完满才是人生”:尽管辛弃疾给妻子范氏的“药材”词作惊艳,尽管祝寿诗情真意切,但他的妻子却并不是他心田的唯一,有“整整”、“钱钱”、“田田”、“香香”、“卿卿”、“飞卿”等美女侍妾,以及数不清的“知音”和“邂逅”……只能说,辛弃疾这样的人就是当年的网络红人吧,不光他妻子一个人仰慕,还有一大批女子都是他的“粉丝”。

是不是只能抱怨辛弃疾真的太有魅力了吧?

但,瑕不掩瑜,这样的辛弃疾不是更像现实中的立体的“人”吗?而非呆板的一面!

  1. 辛弃疾的情怀

辛弃疾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了解辛弃疾的人生,反观他荡气回肠的的诗词,可以更好地感受这位爱国志士的情怀。辛弃疾热爱国家,他抒发内心对国家的热爱名篇数不胜数,但是,他保家卫国、收复失地的心愿却不能轻易实现,反而数次被打压。

坚毅开阔是辛弃疾的境界,豪迈执着是辛弃疾的精神。尽管他也有理想落空的悲哀与感慨,也有壮志难酬的愤懑,但是他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从未改变过。正如他的词所说,“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可见,辛弃疾不仅是一个空谈爱国的理想家,更是一个积极的行动主义者,他用自己的光辉行为诠释了爱国爱家的真正内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以及网络收集编辑和原创所得,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详见本站的版权声明与免责声明。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maliang853@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engxunoyinzu.cn/tgzl/12191.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