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寻吟自媒体

广东省病假工资规定(“四步法”解决病假工资争议)

第一步:认识争议或侵权情形
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治病休息,但用人单位不依法支付工资,劳动者可要求用人单位依法支付病假工资。
第二步:掌握计算方法
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医疗期工资=相关工资标准(计算基数)×法定医疗期内实际请休的医疗期。(工资标准的确定以及医疗期的确定,详见第四步中的相关内容。)
第三步:提出权利诉求
请求××(单位)支付××××年××月××日至××××年××月××日期间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医疗期工资××元。
第四步:提出主张并加以证明
在病假工资争议中,双方当事人要注意就以下问题提出自身的主张并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1.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享受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医疗期待遇,以存在劳动关系为前提。故主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医疗期工资,应首先证明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主张无需支付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医疗期工资的,可以从双方之间不构成劳动关系的角度进行抗辩,比如主张双方之间属于劳务关系、承揽关系等。
2.劳动者可享受的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医疗期期限
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医疗期期限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决定,一是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包括累计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二是医疗机构的诊断意见或劳动能力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即在根据累计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而确定的医疗期内,具体可享受的医疗期时长,根据医疗机构的诊断意见或劳动能力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确定。根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劳部发〔1994〕479号)规定,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三个月到二十四个月的医疗期:(一)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二)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六个月;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为九个月;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的为十二个月;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为十八个月;二十年以上的为二十四个月。另根据《关于贯彻<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的通知》(劳部发〔1995〕236号)第二条、《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76条的规定,对某些患特殊疾病<如癌症、精神病、瘫痪等>的职工,在24个月内尚不能痊愈的,经企业和劳动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医疗期,即意味着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医疗期期限是否延长,用人单位有决定权。
根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第四条、《关于贯彻<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的通知》第一条的规定,医疗期三个月的按六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六个月的按十二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九个月的按十五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十二个月的按十八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十八个月的按二十四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二十四个月的按三十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医疗期计算从病休第一天开始,累计计算。例如:应享受三个月医疗期的职工,如果从1995年3月5日起第一次病休,那么,该职工的医疗期应在3月5日至9月5日之间确定,在此期间累计病休三个月即视为医疗期满。其他依此类推。病休期间,公休、假日和法定节日包括在内。
3.劳动者的累计工作年限
为证明可享受的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医疗期期限,一般又需要证明实际工作年限即累计工作年限。累计工作年限,包括劳动者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从事全日制工作期间,以及依法服兵役和其他按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可以计算为工龄的期间(视同工作期间)。另根据《对<关于如何理解“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时间”和“本单位工作年限”的请示>的复函》(劳办发﹝1996﹞191号)第二条、第三条的规定,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依法享有的医疗期,本身应计算在工作年限之内,不应扣除;在计算新的医疗期时,也不应扣除劳动者此前依法享有的医疗期时间。累计工作年限可以根据档案记载、缴纳社保费记录、劳动合同或者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材料确定。
4.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医疗期工资标准
对于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医疗期的工资标准,根据《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59条的规定,由企业按有关规定确定,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部分地方立法对此也有相关规定,如《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劳动者因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进行治疗,在国家规定医疗期内,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病伤假期工资。用人单位支付的病伤假期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百分之八十。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因此,可根据当地的具体规定,结合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相关约定,具体确定病假工资标准,并提交相关证据证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以及网络收集编辑和原创所得,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详见本站的版权声明与免责声明。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maliang853@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engxunoyinzu.cn/tgzl/17347.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 游客
    2024年07月17日 03:51:19
    楼主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啊!https://sdceda.com/laoliu/434387/